当前位置: 中视快报网> 综合资讯> 正文

畲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中视快报网官网(ccutv.cc)中视新闻

明清时期的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女性“阔领小袖”。发式因地域不同,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或“高髻垂缨”,或“裹髻以布”。

畲族服饰的发展

畲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畲族男女服饰与汉族基本相似。而人口相对集中的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服饰仍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尤其是福建畲族妇女的特色,因地域和婚姻状况而多姿多彩。例如,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叫“凤髻”,16岁以前,女生用红丝绒编头发,额头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尼头”。流行于福安、宁德一带的发型称为“沈峰记”,流行于福鼎、霞浦西路的发型称为“凤尾式”。

现代化的冲击下的畲族服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畲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转变。大多数畲民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穿带有鲜明民族标识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流行服装。只有在畲族旅游景点或表演舞台及畲族婚嫁庆典上,才能看见畲族人身着民族服装。这种情况下,畲族服饰更多地成为畲族群众在节庆活动或民族旅游开发中接待游客时使用的礼仪服饰。

畲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畲族服饰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畲族自古以女性尊贵而世代相传,把女性视为皇家公主、凤凰象征,因而服装以凤为线条、饰物以凤为基调而抽象展开,头饰更以凤凰的整体轮廓科学地装点,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称凤凰装。

畲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畲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面对畲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创新后劲不足,难以实现经济效益转化等问题,需通过分析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学习国内外文创成功经验以获取畲族服饰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新思路。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传统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地域文化特征的挖掘和清晰。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中视快报网官网www.ccutv.cn/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中视快报  文旅新闻  综合新闻 健康新闻 中视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