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视快报网官网(ccutv.cn)中视新闻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
昨天,三林老街锣鼓喧天,百米巨龙翻腾游走,市民在观看舞龙表演。记者 赖鑫琳 摄
记者 张熠
锣鼓开道,白墙黑瓦、飞檐斗拱的传统民居前,一条60米长的大金龙威风凛凛,龙首高高昂起,龙身有节奏地上下起伏。舞龙队一路向前,引领行街队伍穿梭在青石板路上,记者也随着前来观赏的市民游客往前走,生怕错过任何一幕精彩场景。昨天,“金蛇迎春闹元宵暨三林镇文化惠民社区文艺巡演开幕演出”拉开帷幕,行街巡游、文艺演出、非遗市集、民俗互动等20多项活动,为市民奉上传统节庆民俗体验。
“上午一直阴天,行街表演开始后,太阳也出来了。”看着三林老街的拥挤人潮,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唐峥华庆幸天公作美,“三林是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最多的街镇之一,在每年的民俗节庆假期,都会开展民俗展示展演活动。三林居民及周边百姓也都习惯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点,期盼着老街上的民俗活动”。
三林古镇因桥多、水丰、景美而出名。三林舞龙俗称“绕龙灯”,更是全国闻名。一直以来,三林镇群众性舞龙兴盛,自古便有“东西两庙碰头会,双龙共舞风头足”的盛况,三林也被评为“中国龙狮运动名镇”。2011年,三林舞龙以“龙舞(浦东绕龙灯)”为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林老街有‘走三桥’的习俗,又称‘遛百病’或‘散百病’,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舞龙队从三新路的桥开始,一共要经过三座桥,形成S形。”三林龙狮队负责人赵文强说,当天的金龙一共25节,共有25人一起舞龙,“这是最大尺寸的一号金龙,如果全拼接起来,总长可以达到120米。”在他看来,三林舞龙的主要特色是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融入舞龙技术中,如舞蹈的肢体语言、戏曲的步伐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翻滚腾挪等。“百多年前,舞龙是老百姓自发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变迁,现在更加竞技化、规范化。”在今天的三林,舞龙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已不仅仅专属于职业的舞龙队。“我们将舞龙送到社区、学校,下至幼儿园学生,上至退休老人,都可以参与舞龙,还衍生出适合不同群体的道具,比如双人、五人、九人、几十人等,都有不同的器材。”
“三林舞龙很有名,这条金龙也比我在其他古镇看到的龙大。”今年72岁的左先生,住在浦东金桥,听闻三林有元宵节活动,和朋友约好,背着相机就来了。还有一些“老法师”在现场操控起了无人机,拍摄设备一个比一个专业。“80后”苏兵则选择在三林老街的地标建筑“照胆台”前蹲守。记者看到,当舞龙队穿过人潮踏上舞台时,他高高举起了手机。“我的业余爱好是做自媒体、拍短视频,传播民俗文化。”苏兵说,自己在网上有几千个粉丝。
紧跟着舞龙队,行街队伍里还有踩高跷、荡湖船等民俗项目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荡湖船又称“跑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跑旱船”。行街队伍里还有今年生肖的主角蛇宝宝以及蚌壳精、小丑、旗袍队等,碰撞出神话和现实交织的古今风情。
在古时,元宵节不管是灯会还是行街,都少不了“货郎担”。当天三林老街上也摆起了元宵市集,现场既有做汤圆、扎花灯、糖画、小丑气球等民俗项目,也有三林塘肉皮、酱菜等老字号美食及三林标布、刺绣、瓷刻、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中视快报网官网www.ccutv.cn/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5-02-12 10:08:07发表在中视快报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中视快报网本文链接: http://www.ccutv.cn/news/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