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视快报网官网(ccutv.cn)中视新闻
稿源:上海市政府网 编辑:刘伟
记者 黄海华
手机或电动车锂电池衰减后,等待它的往往是报废的命运。如同人生病,电池衰减只是锂离子越来越少,其他部分仍保持完好,是否可以“打一针”补充锂离子让其“起死回生”呢?
这一看上去有些“疯狂”的想法,已被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在实验室实现。通过“精准治疗”,锂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过12000—60000圈,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今天,这一重大原创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打破电池设计原则
锂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和储能电站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锂离子消耗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报废。
创新,正是对“惯例”的挑战。
“其实我在读博士时就有了这个念头,直到入职复旦,这里有着很好的科研‘土壤’,我也有了自己的团队,这才开始付诸实施。”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高悦告诉记者,尽管自己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但他希望解决的是能源领域最紧迫的问题。
当下,电动车电池只能保证6—8年的高性能寿命;低温使用会加速电池变坏;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电池报废,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高悦看来,未来会是一个高度电气化的世界,因此亟须变革电池技术,以实现大规模长时储能。
创新,来自跨界的启发。
从天然产物全合成到免疫治疗,从3D打印到有机材料和器件,一次次跨界研究经历塑造了高悦的“科学想象力”。
在没有任何研究先例支撑的情况下,团队提出大胆设想——打破电池一贯的设计原则,将活性锂离子“注射”进电池。
AI辅助筛选分子
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活性锂离子。如果沿用传统研究范式,即依靠理论和经验来设计,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
得益于复旦大学深化科研范式变革和推动科学智能生态建设,高分子科学系成立了科学智能中心,支持师生利用AI探索未知的分子世界。
研究团队通过AI的辅助,从300余万个虚拟分子中筛选并人工合成了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研究人员将其称之为“锂药物”。
记者在实验室得以一睹其真容——一种白色粉末。它可溶解在电解液里,经“打一针”注入废旧衰减的电池中,充电后锂电池就会“满血复活”。
“锂药物”就像一个“搬运工”,只输送锂离子,并不改变锂电池原有结构和生产方式,理论上也不会新增可能的风险,从而实现无损修复电池。
此外,这一“无中生有”的白色粉末,不仅易合成而且成本低廉,未来可大规模制备。
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
“打一针”后的锂电池还能用多久?
“充放电12000次后的衰减率是4%,这相当于每天充电两次的电动车电池,可以使用18年,18年后的衰减率是4%。而现有的电动车电池如果每天充电两次,仅2.73年后,衰减率就达到30%。”高悦说。
这意味着,经“多次注射”未来锂电池将不再有报废的概念,还可助力大规模储能。
此外,锂电池在制作时必须含锂的束缚规则也被打破。“目前很多不含锂的绿色材料无法用于制作电池,未来我们可以直接把锂离子注射进电池,如此一来,使用环保、不含重金属的材料构筑电池成为可能。”
这一原创技术何时可以落地应用?
高悦告诉记者,相关验证实验都是在真实电池器件而非模型上完成,团队正在开展锂离子载体分子的大规模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展开合作,力争早日将这一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选稿: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中视快报网官网www.ccutv.cn/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5-02-13 10:58:49发表在中视快报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中视快报网本文链接: http://www.ccutv.cn/news/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