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视快报网官网(ccutv.cn)中视新闻
稿源:金台资讯 编辑:刘伟
“通向未来:图像的维度——第二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正在中华艺术宫热展中。本次参展启用新的选材机制,艺术家中七成具有国外艺术留学经历。艺术学子回归,西学东渐的他们给上海的艺术生态会带来什么样的新起色?昨天下午,蛇年新春开年后第一次“上海创意设计讲坛”在中华艺术宫举办,青年艺术家和专家学者面对面头脑风暴,讨论AI时代的艺术红利与危机等前沿话题。
主持人林明杰、艺术家徐婕、策展人崔昱(从左到右)
去年年末,中华艺术宫开展的“第二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艺术家丁乙担任总策展人,他从技术更迭所引发的艺术理念的解构与重构出发,提出“图像的维度”这一主题,与4位青年策展人姜俊、林叶、孙净、夏磊组成策展团队,提名了30多位活跃在国际国内美术圈的中青年艺术家参展。这些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都有高等艺术院校或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切身体验了经济腾飞带来的城市化和全球化,也决定了新一代艺术家的心跳注定与全球艺术脉搏同频。
上海市美协驻会副主席、上海创协秘书长丁设(右)发言
展览展现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及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实践现场,呈现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对当下图像文化的独特思考与实验性探索。展览中就有很多艺术家带来了很新鲜的、融合科技的实验艺术作品,展览通过“镜像之人”“自然之都”“思辨之物”“虚拟之灵”四个板块,对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生活历练所引发的几代人之间不同的思考都给予呈现。与前几届“海平线”相比,本届的表现形式有更多影像实验、行为艺术、观念、数字多媒体的作品。策展团队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为新媒体、新媒介、新观念的展示交流提供舞台。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中)在场聆听青年艺术家的艺术观念
启航于1986年的“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双年制展览,展览以策展人提名的方式,按照同一艺术家不重复入展的原则,集结区域内初露锋芒的中青年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力求真实反映上海当代艺术领域的变化与发展,至今已累计推出艺术家526位,为上海艺术的现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图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生力量。
展览现场
艺术家徐婕从小受到海派绘画的滋养,在欧洲留学过程中加深了国际对于传统绘画的理解。面对科技时代,东西方的困扰是相似的。“海平线”展览给她的最深体会是,展览对传统的尊重和深耕,同时给予新领域非常好的舞台。“作为艺术家,仍然要保持我们在地性的脉络;既不能在西方人面前展现他们对传统东方性的臆想,又不能陷入他们主导的国际策展文本之中。”对于AI为艺术家带来的技术红利,她同样审慎,“因为技术带来了跨界自由,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危险。技术消解了人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展览现场
艺术家、设计师一直面对着种种质疑——艺术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的?艺术家是不是会被取代?参展青年艺术家崔昱表示,面对当下AI技术的介入,也将推动把绘画形式转向另一个维度,当代艺术家的竞争核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技术的描摹,甚至不是单纯的对电脑编程以及技术的学习,我们要像物理学家一样重新去拆解现实,去重组现实文化的基因,去延续更新我们的文化。
展览现场
主持人林明杰认为,这次“海平线”参展艺术家的多元化体现上海美协举办的展览越来越面向社会,开放度越来越反映上海的艺术生态。上海市美协驻会副主席、上海创协秘书长丁设认为,“海平线”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话题,未来还会有更多话题等待被开掘。艺术家要真诚地投入创作,艺术选择的标准也应更符合艺术规律。
展览现场
60余位线下观众以及“艺术头条”直播平台上近2.8万名线上观众收听了本场对谈。此次联展将展至2月26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栏目编辑:黄永顺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乐梦融
图片来源: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选稿: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中视快报网官网www.ccutv.cn/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5-02-19 09:26:22发表在中视快报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中视快报网本文链接: http://www.ccutv.cn/news/9260.html